最近,云南大学文创负责人赵磊脸上挂着笑容,看着“云大红云南红茶”畅销扶贫助农。从软件开发到文创,从文创到乡村振兴,在云南大学的帮助和支持下,赵磊一直梦想着将云南大学的文创“打包”到全国,做出昆明独有的...
最近,云南大学文创负责人赵磊脸上挂着笑容,看着“云大红云南红茶”畅销扶贫助农。
从软件开发到文创,从文创到乡村振兴,在云南大学的帮助和支持下,赵磊一直梦想着将云南大学的文创“打包”到全国,做出昆明独有的文创产品。
从软件开发到文化创作。
2011年,赵磊毕业于云南大学商学院,电子商务专业。毕业后和朋友一起创业,成立了一家软件开发和网站设计的科技公司。
2017年,一个机会找到了赵雷。当时云南大学的文化创作还是空白。于是,学校找到了他。赵磊之前对文创有所了解,一直担心昆明本地的文创公司很少。正好学校有需求,他和学校一拍即合。
想象简单,实践太难。他身边没有人支持和帮助他,甚至科技公司也不准备为他提供资金支持。他屏住呼吸,决定亲自动手。
赵雷的第一笔生意就在这里。当时昆明一家律师事务所捐了一笔钱给云南大学法学院做银戒指。环环需要融入云南大学的文化元素。在学校的帮助下,赵磊顺利拿到了这份订单。
找个车间定制一下,让厂家在戒指上贴个logo,赵磊觉得应该不难。出于谨慎,他找到了昆明的一家银店,在网上联系了两家商家,确定了戒指的要求和发货时间。昆明的银饰老板甚至拍着胸脯说:“没问题,我会按时发货的。”
沮丧之余,赵雷不断提醒自己,一定要做好第一笔生意,否则再也不接触文创了。他试图联系广州的商家,得到了肯定的答复。第二天,他买了飞机票,飞到广州,在工厂里一直呆到戒指的样品做出来。
戒指花了130多元,售价149元。赵雷没赚到钱,却笑了。随着第一笔生意的开业,学校的文创产品订单越来越多。
从0到300
刻有“云南大学”字样的黄铜、梳子、杯子、项链、枕头制成的银杏园书签...走进121街的大云品牌文化店,各种文化创意产品琳琅满目。
从无到有,从0到300多个文创产品,赵雷走过了一条艰辛的文创之路。从设计到打样,从采购到销售,前期基本都是他一个人完成。当产品难以销售时,他已经五年没有换过新衣服了。
在赵磊看来,文创产品不同于普通商品,只有在特定的情况下,文创产品才能销售。
距离云南大学东校区约300米的银杏大道是昆明著名的校园景观之一。每到秋天,整条大道一片金黄,与校园的古建筑相映成趣。赵磊设计的第一个云南大学文创产品是铜银杏园书签。书签类似一片银杏叶,上面刻着“云南大学”的字样。
赵雷在银杏大道的一个小摊上卖书签。秋天,银杏带着金和诗离开校园的时候,书签卖得很好,而其他季节,书签就比较难卖了。
由于每个文创产品的销售旺季不同,赵磊利用所学设计了一个大数据平台,定期监测产品的销售情况、客户反馈等数据。哪个产品卖多了,平台会自动报警,让他补货。
自2017年发展至今,赵雷一直在不断包装自己的文创产品,并进行升级。以铜质的银杏园书签为例。产品最初出售时,只是用一张纸包着。现在,它被放在特制的盒子里,已经从单一的银杏园发展成为云南大学标志性建筑的书签。
现在的赵磊不再是一个人,文创产品也不仅限于云南大学。他们设计的文创产品进入了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馆。
从特色文化到乡村振兴
结合云南大学主动帮扶临沧凤庆县卢氏镇河边村,赵磊把文创的理念带到了这个村子。
村里的古树茶很好喝,但一般只有赶集的日子,才有村民卖塑料袋装的茶叶。为了村庄的可持续发展,赵磊和他的团队将这里的茶叶打造成了一种文化创意产品。
河边村有独特的风俗和文化。很久以前,村民们就地开采石头建造房屋。建造房屋的原材料都是石头。一些石头房子保存得很好。文创产品包装盒上使用石屋的设计,再配上绿水青山茶叶的画面。
2020年5月,河畔村“青木山云南绿茶”和“云大红云南红茶”在云南大学文创产品平台正式上线。截至目前,两种茶叶已售出1000多箱,北京、广州等地的顾客纷纷购买。赵雷说,“我们的力量很弱,但我们可以用文创的力量来推广河边村的古树茶。”
同时,在云南大学农学院的技术支持下,赵磊及其团队发布了“大云文创云南小咖”产品。通过挖掘云南小咖产品的文化和故事,形成了一条产、学、研、销的供应链。
赵磊表示,能够帮助贫困地区的不仅仅是商品本身,还有产品与当地文化特色的完全融合,来激发乡村振兴。
郑重声明: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,与本站立场无关。仅供读者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